媒體報道《科技日報》:十年一劍只為讓更多人更安全
十年一劍只為讓更多人更安全—開誠智能的“特種機器人夢”
“不好意思,晚了一點。”會議室的房門推開,許開成帶著幾分寒意走進來。
當天,身著深灰色夾克的許開成,和去年12月18日中信重工開誠智能裝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開誠智能”)掛牌時被記者簇擁著時一樣的和藹可親。不一樣的是,相比當時,講起特種機器人,他更加篤定和有底氣。年已七旬的許開成是開誠智能的董事長,也是民營企業唐山開誠的創始人。去年,礦業裝備巨頭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重工”)通過資本市場重組并購了唐山開誠。此舉當時被視為中信重工進入機器人領域的重要信號。
事實證明這次合作是對雙方的大大利好:“從今年2 月份正式投產到現在,我們已經完成1100 多臺訂單,到年底實現今年的目標應該不成問題,開誠智能在機器人領域樹立了品牌。”
從消防領域開啟特種機器人的寶藏
“一年一大步,兩年翻兩番,三年創新高”,自新開誠智能掛牌時,便繪就了未來發展的新藍圖。
振奮人心的目標最終要落實在冰冷的數字上。“說實話,剛開始心里不是很踏實。”許開成坦言,雖然知道特種機器人有很大市場空間,他也不確定現階段是否有那么多人能接受并購買特種機器人。
市場遠超預期。“去年中央提出《中國制造2025》,再加上人們的安全意識越來越高,特種機器人迎來了大發展的機會。”許開成說,現在,找上門的客戶越來越多,每天都有前來考察的人員。
不僅銷路打開,開誠智能還從市場反饋中找到更多機會。“我們已經從最開始的煤礦井下搶險機器人、消防機器人,擴展到城市管網巡檢機器人、洗消機器人等20 多種機器人。”許開成說。
“不久前,我們在和地方相關管理部門接觸時,他們提出希望我們能開發出針對酒廠高溫環境的機器人。”許開成振奮地說,“以前誰能想到酒廠也是高溫環境?只有開始做了,才知道需求有多大。”
說起這些,許開成滔滔不絕,像是找到一個巨大寶藏一樣興奮。
責任和創新是根本
套用句老話,機會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這世界上從來沒有無緣無故的成功。
“現在很多人都在說,不少廠子都接不到訂單,怎么開誠那么紅火?要知道,這可是我們堅持了10年的事情。”許開成不無傲嬌地笑著說。
事實上,10年前,當他決定開始搗鼓機器人時,公司上下不少人反對。
開誠智能的機器人事業起源于許開成的一次經歷。他回憶,一次某煤礦發生瓦斯爆炸后,由于井下情況不明,救援隊不敢貿然下井,寶貴的黃金救援時間在等候中流逝了。
那時,煤礦工人出身的許開成,剛剛在美國巴爾迪莫工業展上接觸到機器人,他就此萌發了研發礦用機器人的想法。“當時我只想做個可以到危險環境下代替人、提高救援效率的機器人,免費提供給礦山用,沒太多想掙錢的事。”許開成回憶。
然而,機器人技術綜合復雜,必須要有大投入才能見成效。“研究了一下,覺得難度很大,但我們開誠有一個傳統,難度越大越有勁頭,能學東西。”許開成說,盡管當時不少人說老許有錢了就瞎花,而且由于非生產必備設備,礦用探測機器人研發出來后,除了免費贈給煤礦使用的外,基本沒銷路,但他還是堅持不菲的研發投入。
這或許源于他想救更多人的樸素情懷以及對技術的偏執。“特種機器人用在‘人不能近、人不能及、人不能為’的地方,代替人進行高?;蛘哂泻Φ墓ぷ?。”在許開成看來,這與時下許多炒概念的機器人不同,是剛需。
時至今日,盡管特種機器人已經成為一門賺錢的生意,他依然沒有忘記最初的想法。“我現在去和地方領導談特種機器人的‘產業落地’,都是看對方是否真的喜歡特種機器人,是不是真的想為老百姓的安全做點事,如果沒有這個意識的話,給再好的條件我也不考慮。”在這方面,許開成很固執。 他說,看到消防員們拿到機器人時把它們當寶貝的神情,是他最開心的事。
精彩故事還在繼續
無疑,中信重工是許開成和開誠智能“中國特種機器人夢”的重要助推者。
“當初談合作時,公司上下也有不同聲音,說實話我本人也考慮了很久。但目前來看,這是個正確的決定。”許開成感慨。
中信重工在并購開誠之初就表示,中信重工要在戰略上引領,在資源上支持、在業務上協同,在運營管理上保持新開誠的獨立性、自主性、靈活性;要最大限度地的運用好、發揮好中信重工在資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在技術、裝備、市場、客戶、資金、品牌上全力支持新開誠的發展。中信重工兌現了承諾。
“他們沒有給我們太多限制,公司運轉還和以前一樣。”許開成說,“而且確實給我們對接了很多中信重工內部及國際資源。”中信集團的戰略發展部和業務協同部也會及時對接各種資源,“他們對市場跟蹤的信息非常及時,比如說,有家國外公司傳感器很好,他們會立刻推薦給我們。”許開成說,正因此,他們將產品推廣期從通常的3年縮短到兩個月。 與徐州攜手打造華東最大的特種機器人生產基地、參加故宮消防演練、在第二屆軍民融合發展高技術成果展上受到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的關注……開誠智能特種機器人的精彩故事還在繼續。